汛期注意饮食安全 这样预防食源性疾病
(资料图)
近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汛期正值食源性疾病高发期,洪涝灾害常伴发食物受淹变质、大量畜禽死亡等情况,易引发饮用水源及食品污染,此时预防食源性疾病尤为重要。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刘怀政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汛期常见的食源性疾病主要有这几类:
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源性疾病。汛期食物霉变周期比平日更短,尤其是大米、花生,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产生强致癌物黄曲霉素。人在食用霉变粮食后会很快发病(数分钟到4小时),症状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在停止食用霉变粮食后病情自动减轻,一般不会死亡。
细菌/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汛期洪涝灾害地区,因食品加工储存条件受限,易发生食品被致病微生物污染导致的细菌及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如食用了被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动物性食品(如肉、蛋类食品)、食用了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且存放时间较长又没有彻底加热的熟食(如隔夜米饭、蛋炒饭)及食用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蔬菜、水果及水质等。这些细菌/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有发热、头痛,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潜伏期一般在2至24小时。
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其中,常见的包括发芽土豆中的龙葵素中毒、菜豆类的皂素和毒蘑菇中毒等,其中毒蘑菇中毒最为多见。持续降雨营造的潮湿环境是毒蘑菇生长的温床,野生蘑菇是否有毒很难辨别,不可贸然食用。误食毒蘑菇后,轻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有的还有精神症状,严重的还要发生肝脏、肾脏损害,最严重的就是死亡。如不慎误食毒蘑菇中毒,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中毒者舌根引起呕吐,反复多次催吐,让中毒者尽量把胃内食物吐出来,减少毒素的吸收。预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销售、不食用野生蘑菇。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一般为误食有毒化学物质引起,最为常见的包括食用较多腊鱼、腊肉导致的亚硝酸盐中毒和食用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蔬菜、水果导致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等。误食化学有毒物发病快,一般潜伏期在数分钟到1小时内,病死率较高。因此,要及时对症治疗,包括停止食用毒物,及时进行催吐等,条件允许时应送医院抢救。
汛期该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刘怀政表示,洪水中含有大量泥土、腐败动植物碎屑、细菌或寄生虫,即使看起来干净的河水、湖水、山涧水、井水、泉水等,也有可能已被动物粪便、有机或有毒化学物质等污染。不要喝生水,直接饮用非常危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饮用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或经过处理的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
食物要煮熟煮透,生熟分开,餐具须清洁并消毒后使用,进食前要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淹死或病死的禽畜、水产品;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发霉的米面,发芽的花生、土豆;不自采野生蘑菇等食用。